“金融去杠杆”引起热议,但是这是一个不太严谨、没有明确含义的短语。
前段时间将央行开辟专栏解释一季度并非缩表,紧接着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行为被解释为“温和去杠杆”。仿佛“去杠杆”就是少放点水,减少商业银行的负债端,降低市场流动性制造偏紧的资金面……
但是在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早已经说过了:今年的M2增长会控制在12%左右,施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顺便提一句央行去年完成了KPI,那么有理由相信,今年央行也会朝目标继续努力的。
可见央行“玩水”不过就是在按部就班地实施自己既定的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目标而已。
不宜被过分解读。缩表如此,扩表也是。
国家原本强调的重中之重是非金融企业去杠杆;针对金融企业,强调的则是防范金融风险。
现在各方舆论直指问题出在银行同业业务、影子业务上,导致货币流不到实体经济,流到实体经济,链条也太长,这等于说金融系统自身的货币创造能力极大增强。
我们知道,M2=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现在货币乘数已经上天了。
那么假如说,金融监管卓有成效,表外业务赶到表内,金融系统货币创造体系纳入监管框架,是不是创造货币的能力就没有那么强了?
那不是等于说货币乘数的下降,为了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当央行开动“印钞机”投放基础货币的时候就无需大惊小怪了。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钱荒,每一次钱荒都是央妈对市场的一次压力测试。
金融去杠杆并不是指央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为了价格稳定和经济稳定。
眼下“金融去杠杆”其实是可以用宏观审慎政策来概括一行三会的监管政策更加妥当。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宏观审慎政策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体的关注。我国目前按照季度实施的MPA考核就是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内行事。MPA考核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银行体系内的风险。
其实2016年将社会融资规模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之后,大家发现社会融资规模中结构性增长不平衡,表外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增长迅猛,跟银行表内的人民币贷款的增长不能同日而语。银行通过并没有纳入到MPA考核中的同业存单进行套利、通过银行影子业务搭建抬高企业融资成本的做法深为各方诟病。
显然这些都不在MPA考核的框架内,那么银行全都符合MPA考核的监管目标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宏观审慎政策就是通过建立相应的反应机制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是传统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的补充和延伸。
仅有货币政策无法有效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影响市场,但是并非都是由于流动性和利率水平波动引起的金融系统震荡。
仅有微观审慎也不足以维持金融稳定,因为微观个体洁身自好不代表整体就不会出问题。
系统性风险有两个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表现为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性。
顺周期效应很好理解,当经济上升时,抵押物的价值也上升,你可以贷到更多的款项;反之亦然。更为通俗的解释是,如果非要借钱给别人,我们一定会选择借钱给富人,你看富人现在这么有钱,将来一定可以还钱。我们按这个合乎逻辑的原则将钱借出,看似是降低了自身的风险,但是当经济下行的时候,富人的财富也一样缩水,仍然面临钱款拿不回来的风险。
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性就更好理解了,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金融系统内部的联系十分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想象一家机构债务违约,担保人、债权人还能独善其身。尤其是现在理财产品底层结构错综复杂,一竿子打下去,可能都还没来得及弄清楚谁会受伤。
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协调也存在潜在冲突。如果政策叠加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此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政策叠加”对于市场的不利影响。资金面偏紧,国债的M型收益率曲线都给逼出来了。但是从银监会的表态看,目前金融风险可控。监管层明确表示将防范金融系统的去杠杆化对市场稳定性及实体经济的影响和损害。但是并没有表态要停下来。宏观审慎政策初衷是好的,但是还是要注意节奏。
现在不是让银行自查嘛,该怎么干怎么干呗。委外业务又不见得一定赚钱,亏损了的基金赎回是人之常情。换回流动性还可以干别的事情。至于说理财产品当时承诺的是保本还是浮动,背后对接的是什么样的底层,底层如果不行,那自己当初承诺的收益,如今跪着也要给出来呀。不过长远来看,底层资产的的收益情况又没法由银行说了算,谁要承诺收益谁就要背负刚性兑付的锅,这多冤,产品净值化可能会成为必然。
再说某些小银行,吸不到存款,就去发同业存单,然后去对接一些收益率更高期限更长的金融产品,存单到期,续作!甚至出现了收益率倒挂的情况。在目前监管背景下,扛不住,不如缴械投降,顺便也为降低未来的系统性风险作出贡献。
监管做了这么多,还不就是要把金融体系中的钱给逼出去嘛,让钱流向实体经济。整治行业乱象,让一切恢复本来面貌。这本就是一件正本清源的好事儿。
ING银行首席表示,金融系统的去杠杆化和稳定的经济增长降低了中国的宏观风险。考虑到中国经济规模之大,其宏观风险的降低对全球风险资产而言是利好。
新兴市场股票正在重新定价,这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四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所形容的“期待已久的制造业和贸易周期性复苏”不谋而合。新兴市场股票在2009年曾飙升66%,若把已下调的中国宏观风险加入考虑,其表现不仅会稳占最佳席位,还有望出现八年来最大升幅。
我们认为,短期,股市、债市可能会继续承压,可以继续观望等待入场时机,而楼市限购加码。那么眼下海外投资吸引力再度飙升:听说印度、越南股市火爆异常、香港楼市受到追捧……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