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们或莫不关心或嗤之以鼻的时候,消费金融这把火默默地燃了。

消费金融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信用贷款。故而也可以称之为消费信贷。通常讨论的消费金融不包括住房和汽车等消费贷款,专指日常消费需求,包括日耗品、衣服、房租、电子产品等小额信贷。

可能它是以让人触目惊心的不堪走进了你的视野:上个月中旬发生了某消费金融服务供应商的员工为争抢客户捅死了同行的恶性事件,发人深省令人唏嘘。

斯人已逝,惟愿安息。

道德层面的问题暂且不论,新金融来势汹汹的大环境下监管缺位也先搁置不谈。

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消费金融企业的迅速崛起之势,在争夺客户资源上矛盾加剧,新金融之间的竞争与厮杀甚为激烈。任何行业都是从野蛮生长的阶段走来,消费金融领域的“圈地运动”正如火如荼迎面袭来。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显示,我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估计接近6万亿元,如果按照20%的增速预测,消费信贷规模到2020年有望超过12万亿元。

市场可以想象的空间巨大,作为资金来源之一的消费信贷ABS也是一日千里。自2016年起,消费金融ABS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第三大类的资产类型。

一财数据表明,2017年上半年,我国ABS总发行量高达4623亿。其中,消费信贷ABS规模发展迅速,在交易所上市的产品中消费信贷ABS发行量超过1700亿,占比37.6%,已稳居第一。然而2016年,这一数据还是1000亿。

消费金融凭什么火?

每念及此,就有人言必称发达国家消费信贷水平如何如何,与之相比咱还处于萌芽阶段,存在着多大的差距。

数据显示,美国2016年消费信贷渗透率达到68%,而我国目前仅为23%。照目前这个势头下去,那么……请看下图:

资料来源:CEIC,美联储,中金公司研究部。消费信贷渗透率:剔除按揭贷款的居民消费信贷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不过,这只是一个现状的对比和对未来的演绎,谈不上理由。就跟“你为什么赚得钱越来越多?是因为隔壁老王赚了好几个亿。”一样不合逻辑。

那么,消费金融井喷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为何是现在?又为何这么的快?

01消费主力改朝换代

从物质匮乏时代一路走来的老前辈们往往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哪怕是已步入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新时代,也仍然是反对大手大脚反对铺张浪费的节约标兵。

对节约的固守在某些情况下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点莫名其妙:不想吃的东西要等到自然腐败变质之后扔掉才显得心安理得,否则就是“舍不得”。心理上、道德上无论如何都迈不过这道坎。

他们的消费观念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转移。

那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持续增长依赖的是谁?

尼尔森数据显示,全国有2.1亿的消费者是80(27~37岁)后人群,位列各年龄段之首,占全国消费者总数的16%。80后成为社会消费的中流砥柱。

成长环境和消费观念生来就与父辈的显著不同造就了“只买对的,价格是次要的”的群体化集体消费决策。

从小就听着“美国老太太临死感慨,住了一辈子的房子,终于还上了,而中国老太太则说,攒了一辈子钱,终于可以买房子了”的故事长大,一个含笑九泉,一个抱憾终生,振聋发聩。

以前还为成为房奴黯然神伤,现在早就习以为常。在房贷示范效应带动下,买其他物品也动用贷款已不再是不可理喻的事情。

他们还纷纷撰文挑战老一辈人的消费理念,甚至旗帜鲜明地主张合理的“浪费”。他们中的一部分从里到外接受“生命本质就是一场体验”的观点,人生何其短,何苦让自己为难。

在一些新的个性化、定制化消费场景中,90后表现得更加奔放和激进,“好好地活在当下”“今朝有酒今朝醉”处在比传宗接代更为紧要的位置。

来源:中国日报

拍拍贷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90后新注册借款人位居各年龄段之首,成互联网消费金融主力军。跟“多金”的80后相比,90后的消费场景更加丰富,消费需求更加旺盛,当收入不能填满消费的欲壑,借贷就理直气壮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资料来源: 东方网

说到这里,有人就有疑问了,如果只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那到银行办一张信用卡“分期不就得了,为什么还非要专门搞个消费金融的噱头?

02乘上了国家政策的东风

出于好奇,好买君上周专门去央行查了个人征信报告。有意外发现!在过去十几年里,居然办过32张信用卡。在信用卡业务跑马圈地阶段,只提交一张资料,银行就给办理了全套。透支额度的设置也十分慷慨,张张都是10W+。

调查显示,持有4张以上信用卡的人数开始攀升,持有4张以上信用卡的持卡人在年龄方面主要集中在31岁至40岁之间,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好买君现在还有4张在用,以上调查结果跟好买君的特征也比较类似。)

即便如此,Wind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持卡量也只有0.32,这说明没有信用卡的群体才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

他们为什么没有信用卡?

没有吸引力的东西,不用也罢

以前给大学生10W透支额度的情况不复存在,刚开始领工资的毕业生,额度不足工资2倍。有家银行甚至给大学生取现额度限制在250元。提额也是相当麻烦,从1W到10W恐怕得有十年的光阴。办理起来,还旷日持久。

遭受了信用卡办理歧视

银行更愿意去给经济活跃地区像江浙沪工作多年而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发卡,最好是收入稳定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自然最受欢迎了。

对人群的苛刻要求导致了有些群体根本没有接触到办理信用卡的机会。

没有进入信用卡的视野,但是旺盛的资金需求还在,有增无减。

这一点早被国家所洞悉。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

2009年7月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办法》),在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工作。2010年初,银监会相继批准了北银、中银、四川锦程和捷信四家消费金融公司。

2013年11月14日,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修订稿)》,银监会在认真总结3年来的试点经验,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并宣布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

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

2015年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的监管职责分工,落实了监管责任,明确了业务边界。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提及消费金融,“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服务性行业正在成为解决需求和供给结构不平衡的突破口。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及消费有如下表述,一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持强劲”;二是“适应消费升级的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作为促进消费升级的行业之一,互联网消费金融也在促进消费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迎来自身的发展。

需求压抑了太久,最近几年,政策如此密集,厚爱如此,不火,没道理。

今天,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渐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0.4%,6月份消费增速创18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4%。但是全球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却是78%。如此对比,前路漫漫。

而消费增长还有赖于消费金融来持续输送动能。

对于个人来说,当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微粒贷等等巨头的消费信贷产品越来越有模有样,能快速满足普罗大众的多样化的资金需求,有没有信用卡也就不重要了。

进不了信用卡的菜篮子,可以到消费金融公司的碗里来。

可是,消费金融会不会杀个回马枪?

像一阵风,刮过了也就停了?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当年火爆全国的“百团大战”?

03 嚷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的并非凡夫俗子

亚历山大巡游某地,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犬儒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大帝亚历山大。”哲学家依然躺着,也自报家门:“我是第欧根尼。”大帝肃然起敬,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哲学家的回答是:“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第欧根尼延续了他的老师安提斯泰尼的思想,坚持付诸实践,把节制即为善作为重要思想发扬,还过着类似乞丐一样简朴自然的生活。他把这样无欲而自然的动物式的生存称为善,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但是像他这样的人,红尘之中又有多少?普通人不过是拥有七情六欲的肉眼凡胎。

一旦熟悉了,人就容易陷入路径依赖。“一入贷门深似海,从此节制是路人”。

早就习惯了,低着头看着手机屏幕并不耽误上下楼梯。习惯的力量是伟大的。

手里有了一些,再去索取更多。

这正是市场经济环境所倡导的个人对资源攫取的积极态度。

而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经济学上,我们称之为“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

因此我们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

再看看美国,借贷早已从应急变成了日常。

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积极的努力着、复制着,生活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质的改变,想再回头就难了。

 

 

 

取消
发送

合规后才可以观看

取 消
预约理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