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说
距离媒体纷纷奔走相告“私募规模超越公募”已经过了大半年了。
最近又有人说私募小兄弟们快玩完了!
如果还是对私募视而不见的话,那可能真的是这届人民不行。
作者:阿马
据基金业协会的备案资料显示,2003年8月成立的《中国龙资本市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是目前资料可考的国内现存的最早私募。
业内普遍认为《赤子之星中国成长基金》开创了阳光私募的先河,不过这只基金是在开曼注册的且早已清盘。
当然谁是第一不那么重要。在私募大约开启于2003年到今天仍然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中,私募生态圈发生了什么以及未来业态如何演变更值得好好聊聊。
未成气候的4年
很多事情一旦安放到国内,就会生机勃发一飞冲天。
不过这并不包括私募。
4年时间沉淀,累计到2006年末,私募基金仍旧屈指可数。
这与当时高净值客户在人群中占比较小脱不了干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然行业先驱的私募运作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探阶段,况且可选的投资工具实在十分有限,英雄还没找到用武之地嘛。
2007年之前成立的私募

*灰色标注的3支已清盘 数据来源:基金业协会
私募尚且年幼,股票型私募注重回撤的特点就暴露无疑。2004年市场总体下跌,股票型私募跑赢沪深300接近5个点。2005年市场继续下探,私募不仅没有下跌,反而乘胜追击再创佳绩。
当观众激情被点燃,料想2006年会呈现一骑绝尘的大好前景时,却交出了一张相对平庸的成绩单。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如果连市场都无法战胜,私募还有什么买的必要?!
彼时还没有股指期货推出,所谓股票型就是股票多头,私募跑不赢市场,原因可归结为仓位控制。时间推后到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这种仓位控制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沪深300回撤了65%,股票型私募回撤了34%。剧烈波动降临的时候,保命要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上面提到的那几只基金绝大部分经历了2008年金融风暴的洗礼,令人欣慰的是,除了3只已正常或延期清算的外,其他均健在!看一眼其中一只华丽的身影:
其中一只的业绩走势图

资料来源:好买私募基金官网https://simu.howbuy.com/
十年的纪元演绎行业变迁
从2007年起,几乎每一年都被人冠以某个主题的元年,一个新的纪元就在业内人士的会议上、对专家的采访中、在媒体对数据的解读中匆忙确立了全方位纪元,因为行业新生事物纷至沓来。
公奔私元年,2007年,肖华和江晖这两名当年“价值投资的旗手”分别创立了尚诚投资和星石投资,以此为标志,阳光私募结束了草莽英雄时代。曾经的公募明星基金经理为阳光私募带来了公募基金规范的运作理念。并从此拉开了经理人公奔私的序幕。
分化元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阳光私募经历了史上最为惨烈的淘汰过程。清盘对部分私募来说正式从理论走向实践。
对冲元年,随着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在2010年推出,做空机制改变股票市场单边市行情,使中国资本市场得到完善。股指期货推出有望成为私募基金的投资利器,使私募基金真正成为理想中的“对冲”的基金。
债券私募扩容元年,2011年,A股市场持续不景气,私募基金面临业绩大滑坡。而在“股弱债强”的背景下,私募基金打起了债券型产品的主意,并通过产品结构化设计和正回购操作放杠杆,获取可观收益。
量化元年,2013年,国内开始有私募机构抛弃基本面专做量化。一些在海外从事量化投资的人陆续回国加入这支新的队伍。
备案元年,2014年基金业协会成立,私募基金发行实施备案制,可以自主发行私募,阳光私募借道发行的时代终结。从2014年到2016年间,国内私募管理人和私募产品数量双双呈现爆发式增长。
私募FOF元年,私募产品满天飞,曾经的一年一只今天是一天十只。令人眼花缭乱。FOF产品具有分散风险、组合管理等特点,可以满足投资者对多样化产品的需求,也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015年6月以来,私募FOF基金数量开始翻倍增长。
合规元年,2016年前后中国基金业协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指引,对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进行规范,使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监管规范贯穿整个私募业务活动。
年年纪元,今又一元。指数还是那个指数,点位却不是以往的点。
现在到什么点了?
外资来了……
5月5日,全球知名资产管理公司富达国际宣布,公司旗下位于上海的外商独资私募基金公司在中国推出首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此举透露,首家外商独资私募基金将以国内债市试水。

资料来源:中国基金业协会
上海金融办前几年就推出了QDLP试点办法,允许注册于海外,并且投资于海外市场的对冲基金,能向境内的投资者募集人民币资金,并将所募集的人民币资金投资于海外市场。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这些外商独资机构已经完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并发行了基金。

资料来源:根据基金业协会资料整理
但是跟QDLP投资海外不同的是,富达这次是直接投向国内债券市场,拉开了外资大军进入国内市场的大幕。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里程碑:
以前就算有QDLP,还是各玩各的,场地分割,互不干涉。
市场环境大相径庭,比较基准都不同,玩的好不好,没有什么定论。
现在人家也进来一起玩了,同一个市场,同一个跑道,高下立见。
截止到2016年底,富达共同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是1.8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16年GDP的1/10,信托和其他资产管理规模是2642亿美元。其实无论从哪个数字上看,都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资料来源:富达公司官网
规模就是管理实力的代名词。
如今航空母舰高调驶入港湾。
对高净值客户的争夺大战必将愈演愈烈。
曾经对中美私募规模进行了对比(原文链接:谁才是世界上私募最多的国家?),发现国内私募平均管理规模仅为美国的1/7。我们还对私募的运营成本进行了测算发现私募基金10亿规模了才姑且够活,而九成私募还在线下面挣扎。
生存不易。
最近有一篇文章,大体意思就是说想当年意气风发创立私募的精英分子,现在却要趁着产品业绩还相对顺眼之际将公司转让,而自己则重返公募的温暖怀抱。
别说百年老店了,还没等到下一轮牛市,私募小店就难以为继了。
而且想要关店、店铺转让的不在少数。
情况不太乐观啊!
起初,如入无人之境;
进而,扶摇直上不费吹灰之力;
继之,惨烈争夺为数不多的生存名额;
最终,弱者灰飞湮灭,仿佛从未来过;强者恒强,仿佛来时就很强。
也许不久的将来,私募行业会迎来如同股市一般的二八格局或一九分化。
版图会发生变化,转眼间,沧海桑田。
那个时候对投资者来说,私募挑选起来就简单多了。。。
2017年,我们可以以“私募生存纪元”。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