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个时髦词----M2,专业术语叫“广义货币供应量”,通俗点说就是“央行印钞数”。1996年这个数字是7.5万亿元,2016年是155万亿元,增长了逾20倍。
听起来确实很恐怖,那这个数字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举个栗子:那个时候的方便面1块钱,今天就得卖20块;那个时候的房子1000元一平方米,今天就得卖2万块;那个时候刚毕业第一份工资是每月1000元,今天刚毕业的你就得拿2万元...是不是发现问题了?有些东西比如部分地区的房地产涨幅超过M2,有些东西比如我们的工资则完全跑输M2,紧跟着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了:有没有办法抓到这些长期收益好的资产?如何弥补工资跑输M2的窘境?
再举个栗子:80年代的10块钱,可买80斤大米,现在只能买2斤!80年代的10块钱,可买大闸蟹 12斤,现在只能买6条腿!过去30多年,从小学到大学的费用增长了1000倍,房租增长了2000倍,结婚费用涨了几千倍......
工资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通货膨胀会吞噬我们辛苦积攒的财富,更大的问题是:我们还可能遭遇中年危机,最近比较知名的例子,就是深圳有2套房的某中产,因失业而中年返贫;此外因投资失败、重大变故而一夜返贫的,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为什么这种悲剧会不断发生?我们引入一个人一生的收入、支出曲线图来看看:
一个成年人工作后的收入能力是不断增长的,直到45-50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将处于下滑状态,到60岁后唯一收入就是退休金。一个成年人的支出,也是不断上升,在30岁以前大多都是入不敷出,30岁以后基本能实现正的盈余,45岁后支出达到顶峰,此后下滑,但60岁退休后养老医疗殡葬等支出会直线飙升。
也就是说,30岁以前赚的不够花,还可以啃啃老,30-60是有盈余的,尤其45-50是最土豪的时候,而60岁以后又将重回入不敷出的阶段,此时只能依赖以前的存款积累、或者养儿防老来弥补这个赤字。
30岁以前的赤字,可以啃老;60岁以后,巨大的赤字怎么办?
是啊,所以如果不提前筹划,六十岁以后我们的生活将可能很悲惨。这还没考虑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可能存在的薪资下降、失业导致的收入突然中断;可能的生病包括家人大病、其他重大变故;为了提高生活品质增加的买房买车、购物旅游;子女额外的教育需求,比如培训、留学;以及你可能想提前退休的愿望;还有两个更大的悲剧而且非常确定的---一是前面说过的通货膨胀,二是你可能活的更长,这些都会消耗你有限的积蓄。
本以为只有60岁后才要担心钱不够花,现在看来,一旦这些意外事件随便哪个“中招”,分分钟要去吃土啊!
那么,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一则小故事:
一个爱下象棋的国王颁诏,只要有人下棋赢了他,就会答应他任何一个要求。有位幸运的年轻人战胜了国王,但他说只要一点小奖赏,就是在他们下棋的棋盘上放麦子,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第一格的两倍,以此类推,一直放到最后一格的第64格。国王想都没想,觉得是小意思嘛,痛快答应了,但是很快国王就发现,即使将自己国库所有的粮食都给这个年轻人也不够。
这里就隐藏一个关键词:复利——这个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神器!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这样,在每一个计息期,上一个计息期的利息都将成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称的“利滚利”。
举个栗子:
每天少喝两杯拿铁,30年能省下70万元!
每年存1.4万,若每年有20%收益,40年后将拥有上亿资产!
一块钱,每月翻一倍,51个月之后,你将收获1125万亿!
一张纸,原始厚度为0.1毫米,对折100次后,总厚度102.6亿光年,而目前科学家能探测到的宇宙极限的半径也仅仅150亿光年。
我来帮忙总结下,要使“复利”的效应最大化,在于三大因素:一是要有初始的本金;二是投资收益率,当然越高越好,但稳定持续更重要;三是投资周期足够长。对抗通胀,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初始的积累,去投资一些收益率不错、且稳定的品种,通过复利和时间的玫瑰,一步步达成自己的财务自由!
很多人会说,道理我都懂,可是我没有本金,怎么积攒自己的第一桶投资资金呢?
那就请关注我们下一期内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