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故事,说的是三个朋友。10年前三个人拿着50万,一个买房,一个做投资(买了茅台股票),一个创业。现在买房的那个房子价值500多万,做投资的赚了小1000万,创业的那个现在有一家公司,每年只能盈利个十几万,但他养活了几十名员工,尝试了自己的梦想,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如果是你,你会选做哪一个?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值不值、后不后悔”等这些最后的评价,也只能由他们自己来。我们本期就来说说,如何好好创业。
(一)创业的方向变迁:盘点三代企业家
习惯上,我们把创业分成三代人:
第一代是40、5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代表人物有:宗庆后、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鲁冠球,还有稍年轻些的王健林、李东生、许家印等。
他们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中国企业家,是整个中国经济向市场化过渡的一个个缩影。因为经历改革开放前的特殊时期,他们更珍惜改革开放后给予的机会;从小被纪律训练长大,他们是一群集体主义者,很多人有管理国有企业的经验,而国有企业的管理有着较强的社会性,所以为了把企业做好,他们可以牺牲个人一切。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走向成熟的开始。很多从事传统制造业,抓住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机遇,立足低成本制造优势,全面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诞生了华为、联想、海尔、TCL、哇哈哈等知名公司。
第二代是60、7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代表人物有:沈南鹏、陈天桥、江南春、史玉柱、马云、马化腾、刘强东、丁磊、张朝阳、李彦宏、张近东、雷军、贾跃亭、姚劲波等。
他们大多在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社会活跃分子,受过系统良好的高等教育,其中一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这也导致他们很多人所建立的商业模式大多从发达国家移植,在高科技、互联网、商业等产业内,有着不俗表现。比如,沈南鹏所创建的携程网和如家快捷酒店,江南春的分众传媒,李彦宏的百度,马云的阿里巴巴等。
第二代企业家不再专注一成不变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和核心技术,而是进行经营模式上的本土化,专注商业模式复制能力。他们还惯用资本手段,通过私募融资、海外上市等途径,实现企业快速扩张,然后通过不断做大企业市值,以并购等手段对行业进行整合,做成国内老大老二地位。
第三代是80、9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代表人物有:汪滔、程维、王麒诚、林奇、张邦鑫、张一鸣、张旭豪等。
有一个80后小林,创立一家公司,五年后这家企业就上市了。上市后过了几年,他就把股票卖掉去做另外一个行业。
他的爸爸老林,也是一个企业家——是一个典型的50后企业家——他就非常不理解自己的儿子。他觉得儿子好不容易把企业做好、送到美国上市,为什么不把这家几十亿市值的公司,做到几百亿、几千亿,做到更大?
80后小林对他说:“我已经没有兴趣了,我打算去干另外一件我喜欢的事情。”
没错,80、9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他们的创业一方面跟金钱有关系,但是更大的程度上是跟兴趣有关系。
而且这个兴趣不可能是从一而终的兴趣。最近几年,80后年轻人常常有一个非常骄傲的身份,叫“连续创业者”。
我们看到一大批年轻人涌入创业大军,越来越多80、90后挤入富豪榜,一些知名公司背后的创始人居然是个80、90后。与此同时,也必须残酷的看到那些失败的大多数创业者;另外随着流量垄断,成本越来越高,创业环境也愈发艰难。
(二)什么人适合创业?“有知无畏”知易行难!
先分享一个案例:
一位在微软干得不错的高管,之后去创业。找人投钱,别人不给,他问为什么?回答是,你在大公司干过多年,你知道怎么把一件事从十做到一百,但你可能不知道怎么把一件事从零做到一。
有人说,创业者需要包打天下的能力,什么都要能干,我认为这不现实。但是有几点对创业者而言是最重要的:
一是认知能力,或者说价值创造的能力。他要能获取信息、分辨信息、发现机会并创造价值。
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比专业技能更重要。创业群体的工作状态是焦虑、紧张、休息少,每天工作时长 12 小时以上。所以创业者要能承受压力,化解挑战,拥有“有知无畏”的心境。另外千万不能自我膨胀。
三是要具备团结人的能力。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紧密的团队,一个人亲力亲为,是做不了大事的,也会走入狭窄。
四是保持“开放、平等、分享”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保持积极的集体健康心态。
(三)创业的三个关键因素:找方向(痛点)、找人、找钱
我们先来看看一份调查,看看创业成功的依赖什么?
可以看到,前三位就是人、产品、资金,接下来我们一个个看。
1)找方向(痛点)
著名风险投资人马克?安德森发现,“有许多创业公司,他们虽然对运营的每一方面都了若指掌,但实际上由于没有找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产品,所以其实都步入了死胡同。”
除非你所创之物能有效解决一个或多个客户当下的痛点,否则购买行为不会突然出现。所以说,创业讲究的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问题定义越细致,越能抓住要害。一定是要能用一句话,描述清楚到底解决什么问题,才算找到创业的一个点。
而千万不要去想你的产品既解决A问题,又解决B问题。你要将一个点,做到绝对足够好,你就牛了。微信刚出来的时候,也只有聊天功能(熟人通讯),然后用摇一摇来打陌生人加好友,再后来才有朋友圈、支付、游戏,成了大平台。还有Facebook圈完关系链,然后搞社交游戏;滴滴搞完打车,再搞专车,最后到扩展到出行...
先抓住一部分人,解决一部分需求,甚至只解决一个点上的需求。创业要遵循正确的轨迹:最先出来的是MVP(最小成本可行性产品),通过运营数据验证想法,找到用户的功能诉求之后才是一个简陋的1.0版本。这个阶段的关注点是确保公司所要解决的客户痛点足以助力一家新公司的诞生,并能使这家公司实现盈利、自己能养活自己、证明商业模式是可以成功的。后面才是扩大规模,产品不断快速迭代,在会克制的前提下,进行不断的创新。
此外,第一次创业,不要担心自己的市场太小。你做成了第一件事、挖好第一桶金,你的能力、人脉、视野就跟以前大不一样,就会有更高的起点。还有坚持和努力很重要,方向错了没关系,阿里在做出第一个赚钱的产品之前,试过23个不同的方向,直到第24个,才让阿里巴巴活下来了。
也分享一组数据,2017年的创业方向更加分散:电商/O2O、文化娱乐依旧是热门行业,企业服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开始热门,有增多趋势;创业公司在地点分布上,北上广占比62%,相比3年前的72%、73%、69%继续下滑中,创业的种子正在遍地开花,从一线城市在向二三线扩散。
2)找人:
找人分为三个方面,质量、数量以及方法。在找人的质量上,你应该知道自己缺什么,团队缺什么;数量上,一定要知道自己对人数是怎么规划的,是按需规划,还是按能力规划;另外,在创业规模并不大的时候,不要轻易下放招聘权。
比如,作为领头羊的创始人需要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和敏锐的预感,能够掌控大局。但如果一个公司只有一个创始人,也是很难做成大事的。所以,基本上每个公司的创始人都会寻找适当的合伙人、选择合适的高管团队,比如马云的18罗汉。这个创始人团队缺什么人,就应该找什么人。比如做互联网行业的,如果连技术总监都是外招而不是合伙人,那就有很大问题了。
其次,创始企业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吗?人多力量大是不假,但是人多管理难度也大。本来初创团队10人以内,大家各忙各的事情,没工夫搞什么“办公室政治”。世界上本没有江湖,人多了,江湖就险恶了,搞帮派,争利益,内斗内耗不可避免的将会发生。
3)找钱:
我们总结了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创业公司,散伙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钱了。一组数据显示,10%的项目拿到市场上90%的钱,说明资本在向头部项目集中。也就是说,对大多数90%的创业企业而言,未来越来越难拿到钱。
所以找到一个能养活自己的创业点子,和一班志同道合、能坚持的团队合作,就显得格外重要。哪怕市场开始很小,但要证明确实存在需求,能慢慢养活自己、证明商业模式成功、且未来具有爆发力,后面才能融到钱。如果管理者有卓越的眼光、持之以恒的精神、凝聚团队的超强力量、以及营销的天赋,那就更有机会融更多钱了。
但融到钱后,最怕的是-----钱来得快,人成长慢。绝大部分的创业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被撑死的,被太多的钱撑死的,被太多的钱撑死的很大原因是:创始人和团队还不具备花好这么多钱的能力。比如产品还没做好,就烧钱扩张市场、大肆招人扩充部门,稍完A轮,然后、然后就没有了.......
数据还显示,创业2次以内、持续时间1年以上,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哦。所以创业者一定要能努力和坚持,不要心浮气躁。
(四)创业常见散伙原因;失败了怎么办?
前面说了那么多,但是创业这座独木桥,注定有很多人成为炮灰,只有1%的公司会最终做到上市。
前面说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创业公司,散伙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钱了。而导致没钱,要么花的太多,要么赚的太少(还有融资不足,这里就不说了)。
创业最重要的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比如可以降低房租,尽量节省设备、用品等经常费用的开支;此外要尽早找到能产生收入的办法,身为创业者需要想出一些能让你快速赚到钱的方法来养活公司。
赚不到钱有很多原因,比如:对局势本质的误判,看到风口就进去。由于自己格局不够,对事物现象没有抓住背后本质要领,只是看到有风口就一头跳到创业的坑里,其实也是一种投机的赌博行为,十赌必有九输。
这些人在尚未充分测试和验证其“痛点---解决方案”适配关系之前就推出产品,还想要扩大其市场,结果可想而知。数据显示,在分析了3200家快速发展的初创公司后发现,在创业前期,成功留在市场里的公司有80%都会集中精力在发掘问题/痛点上,而不是钻研获取客户的市场营销策略。
赚不到钱,还可能因创业团队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高估。创始人的阶段性目标与自身能力和资源的匹配非常重要,一个刚开始就将目标定的远高于自身资源条件的创始人,失败的几率最大。而绝大多数第一次创业的人都是这么一种好高骛远的心态。
除了多数人是钱不够花,创业失败的剩下小部分人,可能是理念不一致或利益分配不公导致分家,或者是因为控制权矛盾把核心成员干掉,这些情况当中,大部分还是能继续苟且的活着,只有极少部分搞大了导致公司关门。
最后,我们也总结了创业者最终的几种结局:
第一条路是上市了,要么圈钱走人,要么就是功成名就、一个新家族又诞生了。
第二条路是并购。在美国,并购非常普遍。在并购过程中,大公司获得了新的方向、新的领域、新的团队。现在国内有许多公司(包括大的垄断公司或创投基金),看到一个好的项目、好的模式、好的团队,也会去并购它。
第三条路是转型。聚美优品CEO一开始拿到投资是想做游戏的广告植入,后来发现这个模式在中国做不成,但化妆品卖得很好,就开始做化妆品。
第四条路是连续创业。前面讲过,在创业领域有一种人,叫连续创业者。据悉,连续创业者是拿投资最多、被投资人争求最多的一群人。所以创业失败不是问题,只要你想重新出发,就有机会。
第五条路是现金生意。假如失去了成长的动力,做现金生意也不错。比如,有一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网站,当时在全球音乐网站排名200多名,但是到今天为止,他们的规模依然不大,20多个人的团队,一年1000多万元收入,就稳定做这些现金收入,累计以来也是蛮吓人的。
第六条路是加盟创业。这指的是那些彻底失败的,有很多彻底失败的创业者在休息一段时间以后,往往会找几个同样创业失败的人,一起再做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
第七条路,回去做个优秀的员工。如果经历了失败,真的既不想再创业,也不想再融资,回去打工,很多大公司都会提供非常好的机会。因为你创过业,你经过磨练,你懂得市场,经历过市场的考验,这对创业失败者也是个不错的归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好买商学院微信号(howbuyIE),输入“掌上基金”四个字的暗号,我们为您提供更系统的核心理财课程,读书等增值和特色课程,定期直播、问答,以及与导师一对一的沟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