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完成了一本书的导读,也就是好买商学院【好好理财】里面的《小牛带你读——巴菲特投资圣经》,里面有提到巴菲特主张集中持股。我想很多小伙伴可能会产生疑问,说小牛老师啊,之前你不是在投资组合里面讲,要“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的吗?怎么巴菲特又主张“集中持股”了呢?到底我们应该如何做投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做了很多的思考,今天给大家做一个总结。大家知道,一个理论从诞生,到不断完善都是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我认为,涉及到投资的理论,必须要结合市场来做判断。接下来我会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两个观点其本意是什么、有哪些大神支持。最后部分我再谈一谈,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关于“分散投资”
分散投资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的)是由马科维兹在1952年写的一篇名为《投资组合选择》的论文中,提出的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就是:均值方差理论。这个理论讲的是什么呢?仔细看过我们《投资组合》系列课程的朋友肯定知道,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讲,投资组合的收益由均值(加权平均值,即数学期望)来表示,而投资组合的风险是由方差(或标准差)衡量。
现在大家看这个理论好像很简单、很好理解,但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不一样了。这么来形容吧,在这个理论没诞生之前,美国的财富管理圈,那是相当的混沌(请注意我用的词不是混乱)。分析师推荐股票都是怎么推荐的呢?——靠经验。没错,完全靠的是主观经验。大家也知道,这是很不靠谱的事情。所谓的明星级分析师,可能也只是某个阶段的运气比较好而已,那时候还没有很多的交易数据可以量化他们的投资(或荐股)水平。
而均值—方差理论的出现,无疑为这片混沌带来了光明,它用非常清晰的概念,分别用均值和方差来表示组合的收益和风险,然后做什么样的优化呢?就是在固定风险下,寻找收益最高的资产;或者在固定收益下,寻找风险最小的资产。这样一来,投资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二元规划的问题。所以Markowitz的理论被誉为“华尔街的第一次革命”,他也因为这个重大贡献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然后接着说詹姆斯·托宾,这也是一个牛人,他是1981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当媒体采访他,问他的理论有什么突出贡献时,他很幽默的说:“不要把你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篮子里”。托宾的理论认为,如果将财富投资到同一个地方,必然会引起相应的风险增加,一旦失误,就会损失惨重;但要是投资太分散了,必然会减少利润空间,增加管理成本。这也是我们在组合课程里,不断提到的:“分散在不同资产里,然后控制在5-8只,别太过于分散,这样会分散你的利润”。
关于“集中持股”
关于集中持股,可能更多的是从巴菲特身上听说的,他确实与华尔街主流观点不同,主张集中持股。巴菲特说:“我们的投资仅集中在几家杰出的公司身上。我们是集中投资者。”他还有一个“少即是多”的理论,说的是“如果你对投资略知一二并能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那么选5~10家价格合理且具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传统意义上的多元化投资(广义上的活跃有价证券投资)对你就毫无意义了。”
我们再来看看巴菲特是如何做的。他以低廉的价格买入5至10家优质公司的股票,并且每一只股票都是尽自己所能的购买较大的份额。一份数据可以佐证:在200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做出重大投资决策时也仅限于10家上市公司,其中重点持有的股票也仅有5家。可见巴菲特是言行一致的。
其实“集中持股”不是巴菲特最先提出的,他集中持股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说过这样一句话:“通过撒大网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无特别信心······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我本人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二三家。”这是最早的集中投资的雏形。
关于集中持股,还有很多大神都站在这一队,比如菲利普·费雪、比如查理·芒格。芒格说过:“如果把我们最成功的10笔投资去掉,我们就是一个笑话。”可见,巴菲特能够获取长期的超额收益,得益于他集中持有少数几家优秀的公司。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前面铺陈了这么多,实际上是想减轻我在表达观点时的压力。因为,这种总结性的观点如果过长,可能会造成投资者理解上的困难;其次,我本人是抱着这种观点的,就是“模糊的正确远重要于精确的模糊”,所以在进行表述的时候,相比于措辞的准确和用词的华丽,我更注重的是逻辑的严谨;另外就是我本人一直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抱着小心翼翼的态度,所以在表达一个观点时的“点到即止”,是没办法把脑中所想的所有信息完整的展现出来的。
核心观点:
1. “分散投资”与“集中持股”并不冲突,两者可以有效结合在一起;
按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别的资产上,然后针对某一特定类别,采取“核心+卫星”的策略,对特别看好的资产用重仓,对比较看好、但又看不太准的资产用轻仓。
2. 对不同类别的资产进行分散的必要性,远大于对同一类别资产的分散;
“分散投资”,分散的主要是不同类别资产;“集中持股”,集中的是同一类别资产中(主要指权益类资产)最看好的几只。所以战略性资产配置时,我们分散;战术性资产配置时,我们集中。
3. 相比于美股,A股更应该注重分散风险;
巴菲特等知名投资大师,是在美国市场环境下产生的观念,但是A股波动性远大于海外成熟市场,且金融系统(相比较成熟市场)较为脆弱,易发生局部性的系统性风险,所以这些投资大师在“分散”方面的重视程度,或者叫必要程度,可能没有那么的重视;
4. 能力越强,可越集中;把握不准,则要适度分散。
巴菲特等投资大师的能力边界,远非一般投资者所能及,因此应该比他们更分散一些。巴菲特等投资大师,对于企业盈利模式、未来现金流、高层管理团队等的了解程度,远强于其他投资者,这在选股能力上构成了很深的护城河,增加了他们投资的胜率。再如凯恩斯所说,深入的了解还增强了他的持股信心,所以每一笔投资他们都可以把握到更大的利润空间(赔率)。
最后不得不安利下,掌上基金APP上“优研宝”组合(即将升级为功能更强大的“牛基宝”),是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为满足投资者资产的全球分散配置需求,从市面上4000余只公募基金中精选5-10只,定制适合不同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需求的基金资产配置组合,以帮助投资者实现更长期稳健的财富保值和增值。
该组合的底层资产类型包含现金管理、债券、股票策略、海外,一键购买,覆盖全球市场,实现资产分散配置的目标和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好买商学院微信号(howbuyIE),输入“掌上基金”四个字的暗号,我们为您提供更系统的核心理财课程,读书等增值和特色课程,定期直播、问答,以及与导师一对一的沟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