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只是小白才用,专业人士从不定投吗?
来源:好买商学院
2017-12-06 11:29

——“定投无需择时、自动申购、方便又省心,真是太适合小白了!”

——“定投虽然省时省力,但是赚钱慢,收益也不高,纯属懒人投资。像我这样的专业投资者根本就用不着定投~”

“基金定投是最适合小白的理财方式”这种观点已经毋庸置疑。但正如上面所说,定投只适合小白,专业人士从不定投吗?

并不是!事实上,对专业投资者而言,定投也是一种很好的理财方式。本期就来聊聊为什么专业人士也适合定投。

一、从定投的优势看

1. 克服人性的弱点:贪婪和恐惧

贪婪和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弱点,也是投资的两大天敌。

股神巴菲特曾说,“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事实上,这非常不容易。不仅需要坚实的金融学、经济学基础来看懂真正的价值,还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完善的投资理念,专业人士也未必能做到回避人性的弱点。而基金定投可以克服人性的弱点,避免追涨杀跌,赚到情绪的钱。

2. 避免择时

2016年中国公募基金研究报告发现:我国主动管理的股票型基金中,只有18%的基金经理在2011~2015年的样本期内具备择时能力。像基金经理这样专业的高端人才,择时都这么难,其他专业人士呢?

而基金定投避开了择时,只需在固定的时间傻傻的买,等到基金净值回归到平均成本线以上,将其卖出赚取利润。

3. 有震荡就有收益

对专业人士而言,在明朗的趋势行情中较容易获利,但在震荡市中就有一定难度了。震荡市上下来回波动,即使是专业投资者,也可能来回打脸。

而定投,最适合的就是震荡市。只要市场有波动,就有收益。一方面,定投分批买入,可以摊低平均成本;另一方面,只要市场有小幅的反弹,定投就能获利。

二、资产配置

不管是小白,还是专业投资者,当资金量较大时,就要进行资产配置了。

在定投的实战课里我们讲过,建议把口袋里的钱分为4部分:

 

即使投资者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也不可能把所有钱都用来炒股、一次性买基金等等。相反,越是专业的投资者,越知道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基金定投作为一种长期保值增值的理财方式,长期投资一般都能达到年化收益10%+,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理财工具。

另外,提醒的是:钱少不需要资产配置。如果投资者只有很少一点儿钱,并且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高、追求高收益的话,则不必基金定投,买股票和股票型基金可能会更适合。

三、子女养育金、养老金等

当孩子呱呱坠地、父母年迈老去,我们不得不面对子女的养育、父母的赡养、甚至自己的养老问题,相对应的,则是未来需要一笔子女教育金、养老金。

如何解决这笔资金呢?

基金定投是最适合养育子女/养老计划的理财方式,专业投资者也不例外。首先,定投不仅可以获得股市上涨的收益,还可以达到“强制储蓄”的效果,为未来积攒一笔可观的资金;其次,养育子女和养老是中长期计划,而长期投资理念是基金定投的重要原则,通过分批买入、摊平成本,不仅降低了风险,而且使投资者免受短期波动的困扰,享受复利带来的财富增值。

四、优化定投策略

有专业人士认为:“自己能看得清市场,择时能力强。定投这种方法太笨,赚钱慢,不如股票和一次性买基金。”但其实,在普通定投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策略的优化和市场判断,采取“更聪明的方法”止盈,也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还能省心省力,不用天天盯盘,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熊市中,如果觉得差不多到底了,可以慢慢定投起来,放大每月定投金额,在低位积攒大量便宜的筹码。如果很不幸市场继续探底,可以采取“急速偏离增投法”,在普通定投的基础上单笔加仓,越跌越买。如果感觉牛市要来了,就停止定投(可以将剩余资金一次性买入),等待牛市的来临,采用“控制最大回撤”、“市盈率”、“均线偏离度”等方法止盈。

如下:从2012年初开始定投上证指数(市场点位不到2300点),每月定投2000元,期间增投过一次,在2014年11月停止定投(W底向上突破,风险加大,价格不再便宜,普通投资者选择暂停定投;当然,激进投资者还可以将剩余资金一次性买入),然后就看着它涨,同时采用控制最大回撤止盈的方法,在2015年6月底触动最大回撤止盈的条件后果断卖出,平均年化收益率高达28%!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定投日期2012.1—2015.7

总结:

基金定投是最适合小白的理财方式,但这不意味着定投不适合专业人士。不管是从定投的优势,还是资产配置的角度,还有筹备子女养育金/养老金的角度,定投都是适用的。另外,专业人士还可以通过优化定投策略来获取相对较高的收益,并不比你一次性投资收益差太多哦~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好买商学院微信号(howbuyIE),输入“掌上基金”四个字的暗号,我们为您提供更系统的核心理财课程,读书等增值和特色课程,定期直播、问答,以及与导师一对一的沟通机会!

我也说一句
评论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