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说选私募绕不开产品、经理和公司,今天我们着重聊一下如何选公司。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私募基金经理本身擅长投资,为什么不做个安静的牛散,还大张旗鼓搞个公司作甚?原因可能是公司意味着有能超越个人能力的组织化力量,比如可以获得更畅通的信息、更专业的协作和赚更多的钱。当然对有些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做这事儿倍有意思。

不同的产品业绩、资源禀赋、理念策略、人员背景形成了私募今天的生态,我们得把那些优势公司找出来。

别看证券类私募公司高达5000多家(其中大部分又是股票型私募)。但只要把握住几个筛选的原则,数量增加的只是调研的工作量,而并不会增加挑选公司本身的难度系数。

不以赚钱为目的的投资都是胡闹,已经有产品成立的公司当然还是要看公司的业绩如何。公司业绩是公司整体实力的象征。如果旗下没有一只产品的业绩符合我们的审美观,不研究也罢,毕竟样本有如汪洋。那么看产品业绩我们要具备怎样的审美呢?可参见〈7天学会选股票型私募day3:选股票型私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一)〉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可是如果一家公司已有的产品业绩还不错,现在要发新产品,是该跟呢还是不该跟呢?此时,可以看公司过往产品的业绩是否有一致性。

产品都是不同时间成立的、规模也不一样还不一定是一个人管的,怎么看?可以看一下净值涨跌幅,此时计算涨跌幅不是算每次涨跌幅都必须一毛一样,而是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相关性高,意味着公司产品策略的一致性强。虽然我们无法预期未来产品走势,但是至少我们知道未来该产品的走势大概率上会跟其他过往优秀的产品走势差不多。

可是,有的公司相同策略的产品一致性就是不高,难道就不该投了么?这就要追究到基金经理身上了。不同基金经理有自己的投资风格,虽然共享了公司的研究资源,但是每人还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的,你就喜欢便宜货,我偏钟爱估值合理的成长股,无可厚非,典型的如平台型私募公司,不可否认,此时选私募确实是人的因素会比公司的因素更值得关注。

可是话说回来,私募行业的整体流动性很高。古语有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世界那么大,基金经理们早就想出去看看了。只有基金经理眼里的好公司才可能留住人并吸引优秀的人加入。

千挑万选的人只是短暂的管了管我们的产品就远走高飞,撒手不管的产品变成了“孤儿私募”转交他人之手,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因为过往做的功课已经变成了沉没成本,需要花精力对新的基金经理做更多的了解,这当然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所以,撇开业绩,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也要站在基金经理的立场看,什么样的公司有吸引力,是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公司本身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做事情,那么这些人最好是“留下的都是优秀的,优秀的正在被吸引来”。

先看看他们现在是谁组成的。基金业协会可以找到法定代表人和高管的姓名,还有法定代表人的简历。知道了名字,搜索履历就容易多了。这样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公司的核心成员以前是不是投资出身。出身很重要,出身意味着是不是圈里人,私募基金经理来源其实是百花齐放的。但是我们更愿意相信专业的,如果人人都可以轻易操刀,专业的意义在哪里?这有悖常理。业内任职时间长短意味着经验值。经验值高,吃过的盐比别人吃过的米还多,应变能力更强也是很好理解的,不会剑走偏锋,容易活下来。

一家公司最好是可以基业长青,而不是昙花一现。股权结构得合理。股权结构牵扯到利益分配,不合理的话,合伙人迟早要分道扬镳。我们看到那些老牌的私募一般都是核心成员较为稳定的团队,比如景林、淡水泉。他们稳定的秘诀是什么呢?就是直接负责投资的团队成员理所应当地拿走最大块的蛋糕。道理很简单,私募利润最重要的来源来自于业绩报酬,毫无疑问,基金经理最重要。如果会对新加入的优秀基金经理日后实施合理的股权激励,对于团队实力增强也是有好处的。

就算不搞股权激励,那么其他论功行赏的分配机制也是必要的。比如:研究员推荐了股票,股票纳入了基金经理的组合,创造了业绩,那他是否有分成,分多少。这同样是对人员的公平。

可是,一个人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牛叉人士,换了一家公司,各种激励也很到位。他一定会如鱼得水吗?未必。要看整个团队的磨合。“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一些理念上的东西得达成一致。说白了,他们得是一条船上的人。公司的研究平台是怎么搭建的,如何运转。投资决策流程是否合理,净值绝对不是基金经理一己之力所为。专业的协作,除了投资,风控也很重要。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规模大了以后,没有风控团队配套,就相当于足球比赛失去了后卫,有的只是前锋,有些大型私募投研跟中后台同事的人员比例就是1:1。一个基金经理当然不希望自己去的公司配套匮乏拖累自己的业绩。

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上,我们看一个餐厅是否干净,通常会看他们是否吃自己做的饭。同样,基金公司对自己管理的产品是否有信心,也要看他愿不愿意跟投自己公司的产品,跟投多少,锁定多久。

投后可不能不管。联系不到的私募最好不投。我们要找到那些可以开诚布公的谈自己的策略和方法,言行一致的去贯彻的公司。这不是高调,是透明。

再说规模。如果公司已经成立了很久,历尽市场沉浮,在策略容量允许的情况下,业绩好的,规模都理所应当的长大了。从业绩看,他们并没有因为大而变得不好了,选白马私募可行。成立时间不长,而成立不久的小公司,规模比较小,但是有可能是只黑马,对基金经理本人过往业绩的考量显得更为重要。没有业绩记录的经理管理的产品,是值得商榷的。对于规模增长较快的小私募,要评估公司各项配套能力是否跟得上,内存运行频率赶不上CPU,性能也不会好。

活得时间长有优势。在行业浸润已久,也就意味着可以更方便的获得行业内部的信息,各种会议、报告、正式非正式沟通都不在话下,有什么风吹草动,早已了然于心。市场是大家共同参与的市场,了解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获得第一手资料,已经在投资上先人一步了。

此外,做投资的人得是真的热爱投资的一群人。人的欲望并不是无穷的。钱有赚够了的一天,一定的阶段后,钱就是一个数字而已。那么,是什么力量能支撑他们继续披荆斩棘,做了一百亿,再图上千亿?是兴趣爱好。赚钱让他感到快乐的唯一途径,那么就可以一直兢兢业业地做下去。他们的人生就是投资,我们最好找到这样的人。考验投资人辨别能力的时刻到了。

上一讲 下一讲

 

 

 

取消 回复评论 发布

还可输入200

合规后才可以观看

取 消
预约理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