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老亏钱?因为你老在投机,而不是投资!
来源:好买商学院
2017-12-14 01:59

(一)投资和投机:

格雷厄姆早在1934年《证券分析》一书中就这样定义:投资业务是以深入分析为基础,确保本金的安全,并获得适当的回报;不满足这些要求的业务就是投机。

这包括三个层面的东西:

1)买进一只股票前,对该公司进行彻底的分析;

2)确保本金的安全,避免损失;

3)期望适当的收益,不要期望太高。

1948年,90%以上的被访者不赞成买普通股,一半人认为股票像赌博一样、不安全,还有一半人表示对股票不熟悉。但其实,此时股票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很快就会出现有史以来的最大涨幅。

而到了1970年代,此时股票价格已被推升到危险的高度时,买进股票反倒被认为是“投资者”了。这样一旦市场暴跌,人们把投资失利归咎于股票,而不是反思:他们在高位买股票这种行为,根本不是在投资,而是走向投机了。

一句话总结下:你是不是在投机,不在于是否购买了普通股,而在于----你买的什么股票、什么价格买的、以什么心态去买的。事实上,作为一个投资者必须认识到,所有的普通股都带有一些投机成分,自己的任务则是:将这种投机成分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并在财务和心理上作好面对短期或长期不利后果的准备。

最后补充一点,直接的投机并不违法,也与道德无关。某些投机甚至是必然和不可避免的,比如普通股,其赚钱和亏损的机会同在;没有投机,早期的爱迪生电气就无法筹措资本运转起来。还有保证金交易,甚至抢购热门股票或有类似行为的人也都是在投机,或者说在赌博。我们需要的是“明智的投机”,赌博是人的天性,但我们可以约束它,大家如果想试试运气,不妨拿出一小部分资金,并为此单独开一个账户,但千万不要因为市场上涨而加大投机的投入,也不要将投机和投资在思想上混为一谈。

下面这些投机行为则更应该禁止:

1)自以为在投资,实则投机;

2)在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把投机当成一种严肃的事情,而不是当成一种消遣;

3)投机投入的资金过多,超出了自己承担起亏损的能力。

(二)防御性投资者的投资策略:

这里防御性投资者,指的是关心资金安全、同时又不想多花时间和精力的人。

格雷厄姆曾建议将资金分配在高等级债券和蓝筹股上,其中债券占比在25--75%,股票则与之对应。然后这里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债券、股票各占一半,并根据市场变化微调;另一种是根据市场是否处于高位,将股票持有量在25--75%之间进行灵活的反向调整。

格雷厄姆认为人们无法对价格作出可靠地预测,防御性投资者不应该期望通过买入任何新股或热门股而获得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而应该购买那些长期具有盈利记录和强有力的财务状况的重要公司的股票。然后有三种做法:

一是买入基金,以代替自己亲自构建股票组合;二是资金量足够大,可以委托专业投资咨询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三是采取“成本平均法”,即每月/每季度投入同等数额的资金来购买股票,就是我们天天和大家说的定投。

对普通投资者,我给出的简单总结就是,通过持有基金买入一些长期盈利、财务较好的蓝筹公司;通过定投进行最简单的投资。

(三)激进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激进型投资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大量研究,同时本人也具备很好的天赋,但在华尔街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损了。

这些投资通常采取几种方法:

1)市场交易者。他们大多选择那些表现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股票,且通常在股价上升时买进股票,掉头向下时又急忙抛出,就是我们俗称的“追涨杀跌”。格雷厄姆认为这种方法算不上投资。

2)短线择股。即买进那些已经报告或预计将报告业绩增长的,或有其他利好消息的公司股票。格雷厄姆认为,首先人会犯错,对未来的预测可能是错误的;即便是预测对了,别人也会做同样的预测,你不会比别人赚到更多的钱。

3)长线择股。看重公司过去良好的成长记录、且这种成长可能会延续至未来;或者尚未取得优良业绩,但预计以后会形成高盈利的公司,这些公司往往是一些高技术行业。这同样存在第二种短些择股的问题,尤其对普通投资人来说,你凭什么指望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预测能力能超过专业分析师呢?

既然这些都不行,那格雷厄姆给出了两种策略:一是具有内在稳健性和成功希望的策略;一是在华尔街并不流行的策略。

举个栗子,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价值是有差价的,理论上任何有良好计算能力的聪明人都能通过别人的愚蠢行为而稳定地获取一笔收益,当然实际上想买入一只受到忽视而被低估的股票赚大钱,也是需要长期的等待和忍耐。

很多驾轻就熟的老手,能轻易通过这种策略在许多年内获得20%以上年收益率,比如一些套利策略,并购,购买廉价证券(售价低于净流动资产本身的价值),等。目前,在有效市场的美国,这种主动管理投资越来越难以超越被动管理型投资,不过在非有效市场的中国,制度尚不完善,机构投资者缺乏,投资者心态不成熟,到时有很多愚蠢的行为,经常有被低估的股票,后面章节我们会教大家慧眼识珠的本领、并磨炼适合投资的性格。

【案例分析】

我们也通过一些案例,来看一些愚蠢的投资行为,尽管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或现在正在这样做。

案例1:高速行驶的风险

两个相隔130英里的地方,如果你遵守时速65英里的限速规定,你会耗时2小时。但如果以130英里的时速,你只需1小时。假如你按后一种方式做了,而且没出什么事故,那是否证明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呢?然后会有更多人忍不住想跟进这种方式?而我要告诉你的是:就短期旅行而言,如果你足够幸运,那它是管用的;但长期来看,它会要了你的命!

但这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在投资中却很常见。上世纪90年代华尔街盛行各种交易策略----短线交易、忽视投资的分散化、追逐热门股、按选股系统操作等,因为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管用”,然后急不可耐的投资者就像夏日田野里呼啸的蝗虫,从一只股票跳到另一只股票。1970年代,华尔街股票的年换手率为20%即股东的平均持股时间为5年,而到了2002年,年换手率达到105%,平均持股时间缩至11.4个月。尽管纳斯达克的座右铭是“未来100年的股票市场”十分冠冕堂皇,但其许多客户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还不到100个小时。

即便是当时全球最大共同基金富达麦哲伦基金的经理韦尼克,其持有的科技股占比高达42.5%,宣称其基金志在长远、目标是几年后盈利,但也戏剧性的在6个月后,在两个月内抛空了所有科技股。

欲速则不达,我们身边有很多人,经常从一只股票跳到另一只股票,看到别的涨、自己的不涨,就眼红,根本耐不住寂寞,跳来跳去最后给券商打工了、交了一大笔手续费,最后收益还抵不上曾持有的那怕最差一只股票最后的累计收益。更加可怕的是,有些人专盯强势股,看股价走势而不是基本面,越高越买,每天看桌浮动的收益瞎乐,一旦主力逃跑、市场反转,损失惨重。

案例2:全民炒股的游戏

试想一些场景:一位衣衫褴褛的拖车司机途中载了一位人模人样的高级经理,在看到车上一张海滨风景图后,经理问道:去度假吗?司机回答,其实这是我的家。两位家庭主妇跑完步,其中一位打开电脑弄了几下鼠标,然后惊呼‘我赚了1000美元’。有人问著名篮球教练,你对网络炒股有了解吗,教练回答,虽然我不太了解,但我正准备去做这种交易。

上世纪90年代的华尔街就是这样疯狂。大量人涌入网络炒股,从餐厅服务生到著名女歌手芭芭拉。酒吧、理发店、餐厅、出租车站点......财经网站、电视节目......到处都是股票信息。股票都变成了一串串代码,一条条曲线,只要它在上涨,一切无事。甚至一些公司脑洞大开的类似剖腹自杀的商业计划,立马可以让股价在两天内从16块涨到66块(12个月后跌到了1美元)。还有因为股票代码跟热门新上市公司股票相似,导致大量不明真相群众疯狂买入,股价几分钟内翻近3倍。某分析师把亚马逊未来一年股价上调至150-400美元,结果3个星期股价就超过了400美元。

这些现象大家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每当市场陷入非理性狂热时(不管是整个市场在疯狂时,还是某些板块、概念出现非理性上涨时),总是有些奇诞的事,你需要的是冷静的逆向思考,而非脑门一热、被市场情绪带着跑。因此每当这时候啊,对于完全没有投资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的你,可以把这些怂恿你“不赚白不赚的人”当成是疯子~

案例3:被扔进垃圾堆的那些投机模式

1)赚特定日子的钱。上世纪80年代,流行“一月效应”,即12月中下旬买进小盘股,1月份会拿到5-10个点的超额收益。原因主要是因为许多投资者卖出低价劣质股以锁定亏损避税、还有基金经理为保业绩(同时也不希望投资者看到年终持股名单有这些股票),所以小盘股会跌的比较有价值。但是当买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点,这个“一月效应”最后也就不再存在了。

2)只按“过去管用的方法”行事。指一些大言不惭的分析师根据自己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投资策略”,以过去的模拟测算收益,预测未来该策略能一直获取较高的收益。但是他们忽视的是,他们选择的是“曾经行之有效”、而非“未来一定有效”的策略,而且实际上我们多次说过,未来是无法预测的。也许你会再次碰到好运气,但这不是科学的投资方法。

3)按照“傻瓜四部曲”进行操作。这是上世纪90年代华尔街很多人吹嘘的一种做法,号称一年只需要15分钟规划,就可以获取巨大的超额收益。你只需要做几件事:

1,在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成分股中找出价格最低且股息最高的5只股票;

2,去掉其中价格最低的一只股票;

3,把40%资金投入价格第二低的股票;

4,剩余60%分三等分,买入剩余三只股票;

5,一年后复盘,按1-4步骤换新的投资组合。

不断重复上述方法,直至变成大富翁。

这一傻瓜操作法最大的问题是,从股票的历史表现,总结出一些偶然的共同因素,就把其中一些偶然因素归纳为一个选股圣经,非常的荒谬。而实际上,影响股价过去上涨的根本原因,可能不被关注,而且这些原因也未必一定确保股价未来能有同样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被证明是一种愚蠢的方法,而即便如过去般有效,也会像前面说的“一月效应”一样,慢慢削弱直至无效。

我也做个总结,这些所谓的“方法”看似一套一套,但实际都是“伪科学”,把一些现象的东西强行包装成规律的东西,兜售给什么都不懂的投资人。而在格雷厄姆的字典里,只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法则:当股票的价格低于价值时,它就具有投资价值,而且这种差距越大,投资该股票越具有较好的安全边际!当然,我们买基金时,上述很多道理也同样适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好买商学院微信号(howbuyIE),输入“掌上基金”四个字的暗号,我们为您提供更系统的核心理财课程,读书等增值和特色课程,定期直播、问答,以及与导师一对一的沟通机会!

我也说一句
评论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