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张图震撼了。以下这张图,启发自约翰.博格的书,关于美国近200年美国市场表现的统计图:

这个图的让人安心和恐惧的地方是同一处:随着持有时间的延长,趋向于收敛于一个点,7.5%左右。不少一点,所以长期持有让人安心,总会有回报;也不多一点,再多的努力可能也是回归,所以让人恐惧。

指数代表着各路资金的加权平均收益,或者说把所有资金看成一个整体的收益。那么,成功的投资模式应该怎么做呢?

其一、长期,只做相对大致的判断。这种判断正如巴非特在2017年年报中提到把对冲基金赌冲从买债券换成买股票,显而易见的,“射杀没有水的桶里的鱼”的判断。哪些判断可以做到呢?对于股票型基金而言,就是估值,其隐含的收益率。

可以看到,标普每十年的收益率主要由股息+市盈率效用+实际增长率构成。计算所得和实际收益率相差无几(见“比较”一栏)。而且仔细观赛,在投资时起点市盈率低的十年,实际收益率高,如1950年至1959年,其起点市盈率为7.2,最终年化收曾任率19.4%,1980年至1989年,起点市盈率为7.3,年化收益率为17.5%等等。

目前,往后看十年,TTM300市盈率14.4,结束时不变,目前分红2.41%,同比增长10%,未来收益合理预期12.41%

其二,选择低费率的产品。如果把投资的期限定位于长期,而长期的收益率又相对于收敛在8%左右,那么投资成功的关键是要足够低的费用,否则侵蚀得厉害。一般基金的费用在2%,实际隐含的费用要比这个高,那么费用占据我们投资收益的比重就高达25%。年化相差一个点,究竟会有什么差别?给一个直观的数据:

巴克希尔的净资产53年年化收益率是19.1%,而股价的年化收益是20.9%,相差不到两个点,总收益一个是10880倍,一个是24047倍。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失败的模式如何做呢?

主要是短期交易。还是来看一张图。

这张图是最近几年的牛基,易方达消费行业,基本上是涨时申购,跌时赎回,如果把规模进行加权,所有的人算成一个投资者,那么其年化回报率仅5%,而如果按照净值增长率来算,其年化收益率是11%。可见,折腾来折腾去,只剩下原有的一半的回报。

流动性是非理性投资者的毒药。人性不耐,正如猫性不耐一样。主动选择把流动性关进笼子里,或是投资成功的关键(当然在流动性匹配的情形之下)。试想,在一个悬崖上持着一个笼子,笼子里装着一只猫,是打开笼子好呢?还是关上笼子好呢?

短期交易的深层次来源于两个因素,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自己的投资期限。前者有很多论述,如行为金融学的“过度自信”,往往忽视投资期限的问题。见过很多在股市低点“再也不来了”,在股市高点“打死也不卖”的人,他们往往是股市最勤劳的搬运工。不用怀疑,年龄是未来可能投资期限最大的变量。年纪越小,未来可能投资的期限越长。可是矛盾之处在于,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想做尽快见效的短期的事,而年纪一大把的时候,更容易长期想问题。这也不能不说是投资的悲剧。

上一讲 下一讲

 

 

 

取消 回复评论 发布

还可输入200

合规后才可以观看

取 消
预约理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