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说:近来国内市场信用违约事件频发,部分固收产品中招踩雷。面对来势汹汹的违约潮,投资者应打破 “城投信仰”等不科学的投资价值观,制定合理的投资收益预期,认真研究产品结构和底层资产质量,优选管理人,通过专业机构管理信用风险,藉此获取合理的投资回报。

近年来,随着去杠杆等金融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深入,国内固定收益市场信用违约事件此起彼伏,过往所谓的“央企信仰”、“城投信仰”相继被打破。违约潮之下固定收益品还能不能投?又该怎么投?如何识别信用风险?

信用违约潮来袭

去年以来,随着去杠杆政策深入,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国内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金融市场也陷入持续调整。市场氛围趋紧,导致信用违约风险频发。

据数据统计,2018年国内违约债券余额超过1000亿元,是2017年的3.88倍。违约范围开始从民企向上市公司、国企扩散,而过往被认为是低风险的城投非标产品也有不少违约。

回顾过去十余年,凭借较高的投资回报,地产信托、城投非标产品出现爆发式增长,也受到很多投资者追捧。在高峰期,市场中还曾经出现过部分地产信托、城投非标“秒光”的案例。受此影响,“闭着眼睛投城投”、“央企信仰”、“国企信仰”等思想深入人心。

常见的固收投资认知误区

随着国内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货币政策收紧后固收违约事件、政信非标“暴雷”事件频发,由此也导致一部分投资者蒙受损失。

之所以会出现固收投资损失,关键是投资者过分依赖既有的投资经验,而忽视了对固收产品的信用风险分析。类似“过去涨的还会再涨”,“过去不出问题的产品未来也不太会有问题”的错误认知让投资者放松了警惕。

由于缺乏对固收产品结构、底层资产质量等方面严谨科学的分析,投资者遇到潜在“问题产品”的概率大幅升高。一旦产品“踩雷”,投资者甚至可能会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

另外,随着这两年来信用违约事件的增多,还有一部分投资者产生了莫名的恐慌情绪,认为固收产品投资不再可靠,开始“一刀切”地回避各类固收产品。这样教条式的投资理念令其错失了一些好的投资机会。

正确认知固收投资的风险

投资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收益与风险如影随形,相生相伴。如同投资股票,在获取上市公司盈利持续增长带来收益的同时,投资者也要面对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投资者的收益本质上是为其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

对于固定收益类产品来说,投资者若希望获得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高回报,就必须承担信用风险。

投资者在投资固定收益产品时,一般都会以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如国债、余额宝等)为参考,由于固收产品未来可能会遇到产品利息回款不及时、违约、流动性枯竭甚至本金损失等潜在风险。融资方需要以更高的利息回报来对投资者进行补偿,其中超过无风险收益率的部分,即包含信用风险的补偿。

充分识别信用风险

作为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金融市场受经济周期影响巨大。

去年以来,国内市场中部分地产信托、城投非标产品频发违约,其本质上是受国内经济下行所影响。同时,去杠杆政策导致信贷紧缩,部分房地产项目以及地方政府基建项目开始面临回款压力,资金链断裂时就出现了违约事件,进而导致部分房地产信托、城投非标产品暴雷。

国内制造业、煤炭、油气开发、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信用债去年以来也出现了很多违约事件,这其中既有经济周期下行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收受到所处行业“去产能”、“去杠杆”政策影响,以上各类主体的企业债、公司债延期兑付、无法兑付,进而导致购买相关产品的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

如前文所述,投资固定收益产品关键在于认识信用风险。固收产品收益率超过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部分,便是对投资者承担或有信用风险的补偿。而未来会不会出现风险,根本上还是要看发行人(企业、城投)自身的营运利润是否健康,能否持续稳定付息,并能否最终实现本息兑付。

因此,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中,投资者在购买固收产品时,应抛弃以往所谓的“央企信仰”、“城投信仰”,认真分析产品底层资产——企业/城投真实的财务运营状况,审慎择优投资。

管控信用风险,获取合理收益

尽管一段时期以来,固定收益投资领域内暴雷事件不断,但投资者不能因此而刻意回避固收类投资,应当更加注重管理投资风险。

在具体投资固定收益产品时,投资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投资者应当充分了解自己风险偏好,以市场无风险利率为基准,制定合理的收益预期。切不可单纯为了博收益,而承担高于自己承受能力的风险。

其次,投资者在购买固收产品时,一定要充分了解所投产品的结构、底层资产质量,发行人财务状况、产品管理人的资质与过往业绩等。

总之,投资者要能穿透资产,优选管理人和产品进行投资。

精力有限的投资者可以借助专业机构的投研力量,在其投研成果上优中选优,挑选固收产品进行投资。

上一讲 下一讲

 

 

 

取消 回复评论 发布

还可输入200

合规后才可以观看

取 消
预约理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