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说:“资管新规”实施后,非标产品破刚兑趋势不可逆转。投资者在选择非标产品时,除了看收益率外,还要对产品的销售渠道、公司实力、产品投向,以及融资方实力等进行穿透式研究。

近段时间,受承兴供应链金融产品“暴雷”,地产信托遭 “窗口指导”等事件影响,非标固收破刚兑话题再度受到市场普遍关注。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后 ,非标投资破“刚兑”已是大势所趋。未来非标产品还能不能投?又该怎样投?

非标投资破“刚兑”大势已定

国内非标投资爆炸式发展 ,非标产品与刚性兑付几乎成了同义词。刚性兑付,一般是指信托等非标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要给投资者兑付本金收益,当产品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在资管新规出台前,没有监管规章对刚兑有过明确的界定,刚兑更多是非标投资领域内约定俗成的行规。

资管新规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资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换句话说,“刚性兑付”已被监管规章所禁止,个人投资者今后在购买非标产品时,将严格按照“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规则去执行。

新规下非标投资中仍存侥幸心理

资管新规实施迄今已一年有余,然而在购买非标产品时,仍有投资者抱着“刚兑思维”去做投资。例如,一种比较典型的看法是,非标投资不太会出问题,即便将来产品违约,信托公司等还会兜底刚兑。

需要指出的是,资管新规已明确提出了打破刚兑、规范资管产品非标资产投资、控制产品杠杆率、消除多层嵌套、限制通道业务等一系列指导措施。破“刚兑”、严管非标投资,监管层的政策立场和执行力度不容质疑。部分投资者抱有政策“风头”过后非标刚兑仍能实现的想法非常不切实际。

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出台后视非标产品为洪水猛兽,心存疑虑,有意回避非标资产同样不可取。在大类资产组合投资中,,适度配置非标产品有助于提高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性价比。

破刚兑,非标投资要躲避哪些“坑”?

眼下,监管层所提倡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行业规则已成业界共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个人在投资非标产品时,应注意如下潜在风险:

第一, 非标资产信用风险较标准化资产更为隐蔽。

从本质上看,非标产品与商业银行表内贷款并无实质区别,都是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融资的载体。与银行贷款比,非标产品涉及复杂的金融交易结构,交易链条也比较长,这就导致实体经济融资风险不易被察觉,其潜在违约风险也会更大。因此,在实际投资时,投资者要多关注实体行业动态变化,例如当前钢铁、基建等产能去化重点行业,其融资风险较高,与之关联的非标产品违约风险也会更大。当面对这样的非标产品时,买还是不买,投资者需要审慎选择。

第二, 非标资产的信用风险极易传染扩散。

非标资产的交易链条中往往涉及多家不同类型金融机构,虽然信托机构等纯粹承担通道职能,但仍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尽职调查义务未严格履行等情况。一旦发生风险事件,非标产品链条上各环节都很难独善其身,到最后,投资者可能会面临很大风险。因此,投资者一定要穿透非标产品交易结构与底层资产,深入了解分析所购产品,做好风险防控预案。

投资非标产品的正确姿势

随着资管新规的进一步落实,当下非标产品“破刚兑”趋势已不可逆。在选购非标产品时,投资者应注意掌握正确方法:

第一, 投资非标产品时,个人投资者应设定合理的收益预期

非标资产信用风险不透明、缺乏公允定价等问题还会存在。投资者应设定相对合理的收益预期,切忌以博收益的心态去投非标产品。

第二, 投资者一定要坚持“一看二慢”的审慎原则。

关注非标产品收益率的同时,投资者更要对销售渠道、公司实力、产品投向以及融资方实力等进行全面考量,对于所投产品的合同条款更要仔细研读,特别是有关风控的条款,避免似是而非的理解,切实维护好自身投资利益。

第三, 借助专业机构进行非标投资。

由于非标资产牵涉的环节多,产品要素也更繁杂,普通个人投资者的精力和经验会很有限,很难对非标产品有全面科学的了解认知。这时,投资者可借助专业机构的投研力量,以实现更好更高效的非标资产投资。

上一讲 下一讲

 

 

 

取消 回复评论 发布

还可输入200

合规后才可以观看

取 消
预约理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