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权益类基金火爆发行,公募股混基金管理规模、证券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迭创历史新高。相较之下,固收产品的人气则没那么高了。

然而固收产品向来是资产配置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供的低波动固定收益往往能成为权益类资产的重要补充。

但在资管新规落地后 ,破“刚兑”已是固收投资面临的一大趋势。在这个背景下,未来固收投资究竟要如何进行呢?

01

固收投资破“刚兑”大势所趋

在国内固收投资爆炸式发展的时期,固收产品与刚性兑付几乎成了相互绑定的概念。刚性兑付,一般是指信托等固收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要给投资者兑付本金收益,当产品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在资管新规出台前,没有监管规章对刚兑有过明确的界定,刚兑更多是固收投资领域内约定俗成的行规。

资管新规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资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换句话说,“刚性兑付”已被监管规章所禁止,个人投资者今后在购买固收产品时,将严格按照“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规则去执行。

02

固收投资不能再有“刚兑”思维

资管新规实施至今已有数年,然而在购买固收产品时,仍有投资者抱着“刚兑思维”去做投资。例如,一种比较典型的思想是,大型机构、知名企业的相关产品不太会出问题,即便将来产品违约,产品方还会兜底刚兑。

资管新规实则已明确提出了打破刚兑、规范固收资管产品、控制产品杠杆率、消除多层嵌套、限制通道业务等一系列指导措施。监管层破“刚兑”、规范固收投资的政策立场和执行力度不容质疑。所以投资者也应去调整过往的“刚兑”思维。

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出台后视固收产品为洪水猛兽,心存疑虑,有意回避固收资产同样不可取。在资产配置中,,适度配置固收产品有助于提高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性价比。

03

破刚兑,固收投资要躲避哪些“坑”

眼下,监管层所提倡的“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行业规则已成业界共识。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个人在投资固收产品时,应注意如下潜在风险:

第一, 底层资产的隐性信用风险

尤其是一些涉及复杂的金融交易结构,交易链条也比较长的资产,这类资产实体经济融资风险不易被察觉,其潜在违约风险也会更大。

因此,在实际投资时,投资者要多关注实体行业动态变化,例如钢铁、基建等产能去化重点行业,其融资风险较高,与之关联的固收产品违约风险也会更大。当面对这样的固收产品时,买还是不买,投资者需要审慎选择。

第二, 底层资产易传染扩散的信用风险

那些交易链条中涉及多家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资产,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产品链条上各环节都很难独善其身,到最后,投资者可能会面临很大风险。因此,投资者一定要穿透固收产品交易结构与底层资产,深入了解分析所购产品,做好风险防控预案。

04

投资固收产品的正确姿势

随着资管新规的进一步落实,当下固收产品“破刚兑”趋势已不可逆。在选购固收产品时,投资者应注意掌握正确方法:

第一, 投资固收产品时,个人投资者应设定合理的收益预期。

一些固收产品的底层资产信用风险不透明、缺乏公允定价等问题还会存在。投资者应设定相对合理的收益预期,切忌以搏收益的心态去投固收产品。

第二, 投资者一定要坚持“一看二慢”的审慎原则。

关注固收产品收益率的同时,投资者更要对销售渠道、公司实力、产品投向以及融资方实力等进行全面考量,对于所投产品的合同条款更要仔细研读,特别是有关风控的条款,避免似是而非的理解,切实维护好自身投资利益。

第三, 借助专业机构进行固收投资。

一些固收产品底层资产牵涉的环节多,产品要素也更繁杂,普通个人投资者的精力和经验会很有限,很难对固收产品底层资产有全面科学的了解认知。这时,投资者可借助专业机构的投研力量,以实现更好更高效的固收投资。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文中观点不代表平台投资意见,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未经好买财富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和观点,包括不得制作镜像及提供指向链接,好买财富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上一讲 下一讲

 

 

 

取消 回复评论 发布

还可输入200

合规后才可以观看

取 消
预约理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