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的结构”是说成长的结构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但科技制造上的成长可能不会像原来大家想的TMT、互联网这样几百倍的回报,可能是几倍,十几二十倍的。
● 对应的,“成长的结构”的另一面是“科技的长征”,是说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找到了成长的结构,还需要经历科技、工程、商业的长征。
● 好募的时候其实不太好投,好投的时候不太好募。
● 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核心是能不能早发现趋势,能不能在合适估值的时候出手,能不能在合适估值的时候退出。
● 敬畏地寻找成长结构,贪婪地控制估值节奏。
以上是好买财富联合创始人/董事张茹在「2023好买财富股权投资年会」上的精彩分享,探索当下热门赛道的投资新机遇。
以下是张茹女士发言
感谢大家!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叫《成长的结构,科技的长征》,为什么起这样的题目?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这几年很明显,可能很多投资人是投二级的,股市已经连续三年不挣钱了,连杀三年,大家应该有这个明显的感受。其实2021年高点以来,二级市场挣钱难度很高,二级对一级也有影响。
我们看一下大家都关心的“募、投、管、退”,有直观数据的就是“募、投”和“退”。
募,从募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来在2023年有一个募资的下降,一些结构的变化。比如估值在往下走,其实对现在进场的投资人不是一个坏事。资金的结构在调整,大家都知道现在中东QFLP在积极布局中国。整体上就是募资是下降的,有一点结构的变化。
投,投资端很明显,我们和很多GP去聊,去年大家就开始说要放慢节奏,今年GP甚至反过来倒劝我们说:“不要急,估值还可以再跑一跑,可能还会再松动,所以我们可以放慢一点。”所以整体投资出手是下降的。非常明显的另外一块是在投资项目上今年其实全部都集中在硬科技,虽然单体都不是特别大,但是项目数是非常多的。
退,今年二级IPO是股权主要退出出口。我们看到上市的总数今年整体是下降的,但是有股权投资的占比自2019年以来,一直稳定在70%。我们也看到一些退出的结构性增长,比方说并购基金、S基金逆势向上。
以上是大家可能感到比较痛苦的地方,但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资管行业有一句老话:好募的时候其实不太好投,好投的时候不太好募。今天一级GP去看项目、挑项目、谈估值,其实空间比早两年大很多,因为投资人回头看过去两年其实没有财富效应,不愿意出资,资金稀缺了,这是很有意思的错位。
日本过去30年,有结构性成长来自于全球优势、老龄化
我想展开另外一个结构,前面大家看到的是我们这两年的体感,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下台阶的,我们有对未来增长的担心,我们有地缘政治的担心。大家一直在聊“日本化”的问题,就觉得我们现在跟日本30年前(一九八几年的时候)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在LV的消费上占全球30%多,我们在2020年也达到了全球30%多,但是日本现在在LV上面的消费已经明显收缩下来了,到个位数了,这是我们觉得相像的一个地方:人的欲望降低了,改追求性价比。此外,大家觉得我们也在老龄化了,这是另外一个相像的地方。消费降级也是,比如刚刚过去的“双11”,数字是增长的,增长2.1%,但是这个数字是跟去年的同比,而且结构上大家确实更关注性价比了。所以大家说我们跟日本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也包括房地产。
但是即使是所谓的“日本30年”,大家觉得通缩了,失去了30年。其实这张图讲的是说日本在那个时候没有系统性机会 ,有系统性的风险,但是它还是有结构性的机会和结构性的成长。
下面这个就是日本股市涨得最厉害的时候,横轴是1985到1989年,整个泡沫上来,所有行业都涨,大家有没有发现横轴是没有负数的。纵轴是1990到1999年,就是泡沫爆掉之后,整体行业的表现,大家可以看到纵轴是从-100到80,大部分行业是跌的。所以我们最关注的不是那些在泡沫的时候涨得特别好的,而是那些之后能站住的、持续增长的企业,比如我们看到上涨的有支持老龄化的服务业需求、医药,,精密仪器、新材料,其实到今天日本在这上面还是非常强,大家会看到这些企业即使在泡沫之后也是上涨的。
所以,即使没有系统性的机会,也还是会有一些结构性的成长。而且,我最后想强调说日本和中国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日本当时到达到的泡沫高度比我们大多了,日本东京仅皇居的房地产价格,可以抵上整个加州。而且我们有14亿人口,日本是我们十分之一,市场纵深是不一样的。即使增长比较平稳,甚至有些不确定,是不是行业都没有机会了?就没有结构成长了?并不可比。
硬科技领域的投资结构与节奏
我们再看看硬科技领域的情况,因为一级的数据很难拉,所以我们拉了二级的数据给大家看。这个数据是这几年先进制造的行业,先进制造、光伏、新能源整车、半导体、AI这5个指数。从2019年拉到现在,大家会发现年化收益率其实都还可以,但是很痛苦的是这几个指数的波动特别大。
所以它揭示了什么?有结构性增长在二级表达。这些肯定也会在一级会表达,因为我们刚才说了70%的上市企业都是一级支持的。但是核心是能不能早发现趋势,能不能在合适估值的时候出手,能不能在合适估值的时候退出。
为什么二级的人不挣钱?为什么很多人投一级也不挣钱?我觉得核心还是回到投资的结构性摩擦。投资上现在可以慢慢看项目,可以砍估值,可以慢慢建立一些行业纵深的理解,但是资金方觉得这两年都是赔钱的不愿意进。反过来,2021年的时候资金方一看都是挣钱的,高点的时候大家比较愿意投资,光伏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现象。
2019年单晶取代多晶,PERC规模化量产,2020年实现平价,平价后整个行业就开始放量。就像新能源车,平价是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从平价开始,3%、5%的渗透率,一路飙升。那个时候大家就有点兴奋了,2020投的人还算比较早,核心量出在2021年,大量的C端零售客户都是2021年跑进去的,所以我们那个时候能看到光伏的ETF的量飙起来了。
二级市场开始推主题ETF的时候,主题ETF疯狂拉量的时候,主题主动股票的基金开始限购的时候,那个时候可能就是你应该撤一点的时候。2021年光伏指数奔顶之后就下来了,增长和盈利不错,但资本投入一直很大,供给不断上来,技术路线也在迭代,“卷”到不行,投资人都很担心,不敢给估值。比如今年TOPCon还是短缺的,但是明年TOPCon也会过剩。所以节奏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躺赢了十几年的消费为什么不行了?
我想举一个反例,这个反例是消费。消费曾经是“躺赢”了十几年的二级市场的大品种,也是一级市场的大品种。大家如果看一看会发现其实2021以来,甚至更早一点,整个消费下行是比较明显的,为什么消费“躺赢”了十几年,现在整体消费的估值下来了?
大家想想这个事情,上面这个是中美和日本的生育率。我们公司总部在上海,我上周在香港,我觉得北京也是一样,大城市的人民基本上是结婚很晚,肯结婚就不错了。中国现在出生率虽然放开了,但是其实有人不生,很多人只生一个,也有生两个、三个的。这个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是什么?美国现在代际转换是平的,就是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如果中国人民都保持现在这样这么晚结婚,我们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这样如果到这个世纪末,美国在人口上面就要超过我们。
消费后面是什么?人口量大消费才会好,有人才会有消费,人口下滑,消费的基数就下降了。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什么?可能到四五十岁消费还可以,一旦60岁开始空巢,整个消费欲望就下降了。还有每个人的消费总量,我们也可以叫坪效,坪效会下降,你的欲望下降了,为什么下降?因为中国家庭有70%的资产都来自于地产,房地产的价格往下掉,其实对整体的家庭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收缩。因为这两年方方面面的原因,大家对自己的收入利润表也会感觉有一点悲观。尤其是年轻人群的预期。年轻人是最重要的,因为居民加杠杆不可能来自于60岁的人,当然你可以继续消费,但是不会加杠杆。年轻人如果资产负债表健康、对未来有预期,他就会加杠杆,这个杠杆包括家庭、生孩子、买房子,包括换更好的房子,包括去买包包,等等消费。
因为这些情况,“躺赢”了十几年的消费,开始受到一点影响。所以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消费指数是不是一直能跑?哪些消费能有结构?这个是值得考虑的,但是这里面始终会有一些结构。
科技长征中的成长
为什么演讲题目是“成长的结构,科技的长征”?
“成长的结构”是说结构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方向上会孕育大的公司、会孕育几倍的、十几二三十倍的增长,但是可能不会像原来大家想的TMT、互联网这样几百倍的回报。
对应的,成长的结构的另一面是“科技的长征”,是说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光刻巨人》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可以印证今天来自于一些GP的洞察,体现了寻找成长的结构,也是一个科技、工程、商业的长征过程。
举个例子,大家最了解的新能源汽车。我们拉红了几个数据,大家都能够感受到。今年中国整个汽车销量增长8%,出口增长60%,已经有全球竞争力了,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增长是21%,新能源汽车增长30%,市占率30%多,增长方向和结构都是很好的。智能化,在智能座舱、L1、L2、L3等各个智能化的点,大家会看到整体都是在增长的,有些比较难的领域在慢慢地渗透和突破。
这是整个汽车产业链上,好买合作过的GP和他们投资的具体项目。很多今天讲很多东西其实已经成为事实:新能源车改造和重构了整个汽车产业链,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机会,也为一二级市场投资人带来了投资机会。这些看起来都很美。但是比如就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对投资人来说,行业跑起来了和自己赚到钱不一定是一回事,更关键的是体会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估值特征,尤其是制造业:在一个阶段是成长行业,下一个阶段是周期成长行业,然后变成了周期行业。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的是在成长的阶段能够以合理的估值进去,这样的投资机会靠谁把握?很大一部分靠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靠他们深入行业毛细血管的产业链投资。
其他科技热点
我们可以看一下其他的点,这是大家关心的ChatGPT,中国也做了很多,有很多企业在尝试,这里面肯定有一些企业最后能走出来。
医疗,医疗行业估值其实已经“杀”得七七八八了,行业还是有很多增长点。近几年中国药企License out持续增长。GLP-1靶点的减肥神药,我们身边有同事用过,其实除了糖尿病它的应用范围还挺广。还有合成生物学,大家可以看到在各个方向上其实都有一些结构性机会。
还有比如半导体先进制程,搭载麒麟9000S的华为Mate60 Pro(5G)横空出世,先进制程焦虑能否缓解?卫星互联网,俄乌冲突中Starlink展现出巨大技术影响力,使得全球竞速卫星互联网,中国商业行业也会引来拐点?我们合作的GP积极投资于这些低调的科技领域,我们的跟投项目也有很多布局在这个上面,所以其实有很多事情正在发生。
好买股权母基金的成绩单
我们到现在投下去的GP也好,合作的项目也好,跟投项目也好,IPO项目是163个,今年有21个,来有赖于跟GP的合作,也有赖于十几年来投资人的信任。合作过的GP大概有90家,所以基本上是从很早期的天使一直到最后面的PE,从过去的消费、TMT、医疗到今天的硬科技都有分布。
敬畏地寻找成长结构贪婪地控制估值节奏
最后,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在别人贪婪的时候要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要贪婪。我把这句话稍微调了一下:敬畏地寻找成长结构,贪婪地控制估值节奏。
它比较好地体现了我们今天想找的基金、我们想合作的投资机构、我们想投的跟投项目。我觉得这也代表了很多投资机构的看法,在未来,要敬畏地寻找成长结构,成长结构不是那么好找,在什么阶段进去、投在什么样的链条、最后聚焦什么公司、技术能不能落地,应用是否足以支撑,团队是否能走出逆境,它的不确定性是很高的,你要在胜率和赔率上做一些平衡。
相对应地,要贪婪地控制估值节奏,我们过去是贪婪地去投,因为过去每一次周期下行,加杠杆,在低谷时买大量资产,下一次周期上来时就会飙得非常快,达到更大规模。这是因为在这样的总体上升的周期,贪婪能获得更多回报。但是当这个周期结束的时候,过去的经验就不适用了。要贪婪地控制估值节奏,对估值上还是要谨慎出手。
感谢大家,我的分享就这么多。
还可输入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