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耐心资本’并非简单押注某个方向后放任不管,也不是频繁追逐热点,而是要甄别不同技术的持续性和影响力。”
“相比新消费,我们更倾向于投资品牌周期长、稳定性强的传统消费品牌。我们认为品牌力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延伸,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本土传统品牌的价值将长期提升。”
“就毕盛投资的4Alpha框架而言,去年已进行前瞻性调整,减持防御型资产、增持成长型资产;展望未来,预计将维持当前配置结构:超半数配置成长型Alpha,其余为价值和周期型Alpha。”
“我们建议投资者在当前时点保持耐心,适当克服从众心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布局。从长期来看,这种策略有望带来符合预期的投资回报。”
以上是毕盛投资首席投资官王康宁在好买TV“穿越迷雾•变局中破局,波动中主动”系列直播中发表的精彩观点。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涌现出大量的结构性机会,DeepSeek引领的AI浪潮席卷全球,新消费势力异军突起,港股市场的表现尤为强势。这样的市场环境非常有利于主观选股型投资者。
在好买TV穿越迷雾系列毕盛投资专场直播中,毕盛投资首席投资官王康宁带来了深度解析:如何在AI热潮中甄别真金,在新消费浪潮中把握本质,在港股波动中坚守价值。
以下内容整理自直播实录:
逆短期市场空间的泡沫,守技术本质带来的机会
主持人:在去年的直播里,您分享过新质生产力衍生到AI浪潮在港股上的投资机会。今年DeepSeek等技术突破及开源趋势,对AI技术发展、普及和落地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康宁:人工智能本质上仍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其核心在于通过对数据世界的分析来得出结论,因此其本质是一种数据科技。从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技术演进需要先经历技术创新期,再通过标准竞争形成统一框架,最终推动应用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GPT-4之后,单纯依靠扩大模型规模和数据量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中美两国发展路径呈现差异:美国继续追求更大规模的模型突破,而中国更注重在模型达到可用阈值后(90-95%)的快速落地应用,特别是在传统技术未覆盖的领域。这种差异化发展路径反映了各自的技术战略和市场特征,中国更强调技术普惠和商业化应用。
主持人:在AI普及到落地的浪潮中,市场空间极具想象力。请问您更关注上游基础设施(如电力、数据中心)、中游核心器件(如AI芯片),还是下游应用场景的投资机会?
王康宁:我更倾向于下游应用领域。虽然目前市场热点并不在下游,这主要是因为当前AI技术的准确率尚未达到大规模商用的标准。
但我们观察到两个积极信号:1)模型性能在持续提升,准确率改善的趋势非常明确;2)市场已经出现将复杂任务拆解为标准化子任务的应用模式,通过模块化处理充分发挥AI的运算优势。这类应用正在多个领域快速渗透,虽然目前尚未出现现象级产品,但根据我们的判断,突破性应用的出现已为时不远。
主持人:基于毕盛的4Alpha框架,您如何判断当前资讯科技行业的Alpha机会?
王康宁:资讯科技在4Alpha框架中属于成长型Alpha,核心驱动力是技术迭代,尤其是AI带来的革命性变革,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第四次甚至第五次工业革命级别的技术突破。对于这类技术的投资,必须采取长期视角。
所谓“耐心资本”并非简单押注某个方向后放任不管,也不是频繁追逐热点,而是要甄别不同技术的持续性和影响力。AI的突破在于整合人类千年知识并实现智能处理,其影响将深远改变生活方式、生产制造、商业形态乃至整个社会结构。
虽然当前技术演进路径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技术发展方向是确定的。我们的投资策略是重点布局那些最有可能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并有效实现新技术商业化的头部企业。这就是我们对资讯科技行业Alpha机会的基本判断和投资思路。
逆新消费流量泡沫,守资产重估韧性
主持人:下一个问题聚焦港股热门主题——新消费。今年的"新消费"概念已从国潮彩妆、网红奶茶,扩展到盲盒玩偶、黄金饰品等领域。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形成?
王康宁:首先我本人更关注传统消费领域。新消费本质上反映了新一代消费者的理念变化——他们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对本土品牌的认同感更强,更追求个性化与情绪价值。这与我们这一代消费者存在明显代际差异。
但新消费的特点在于爆发力强、迭代快。国际经验表明,这类消费品牌往往生命周期较短,特别是在时尚领域。因此我们更倾向于投资品牌周期长、稳定性强的传统消费品牌。我们认为品牌力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延伸,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本土传统品牌的价值将长期提升。
主持人:传统消费的增长与新消费的想象空间对比,这2种增长在您看来,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怎么评估这两类资产呢?
王康宁:从成长空间看,新消费确实更具想象力,特别是在娱乐、科技消费等新兴领域。但很多新消费模式存在时尚属性强、持续性弱的特点,就像餐饮行业的流行菜系更迭。
至于投资时点,对于时尚属性强的新消费,我们的经验是其热度消退后很难再现辉煌。除非估值出现极大吸引力,否则我们会保持审慎态度。真正值得长期布局的,是那些能建立持续品牌价值的企业。
逆港股波动恐慌,守中国价值内核
主持人:今年以来随着关税政策的提出和反复调整,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情绪冲击。从港股主要指数来看,尽管涨幅是比较靠前的,但波动很大。港股市场此次的反应和过去相比,是否有不同?
王康宁:本次港股市场表现呈现出显著不同的特征,其韧性明显增强。以往类似利空事件往往导致市场长期低迷,但此次调整仅持续一两天便快速反弹。
主要原因有三:1)应对准备充分:各方对潜在风险早有预判,通过产业链优化和贸易路径多元化等措施,有效提升了风险抵御能力;2)政策突发性:美方在独立日推出的关税政策超出市场预期,其非理性特征引发对政策可预见性的担忧;3)比较优势凸显:在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的环境下,中国政策的一致性和可预期性反而提升了资产吸引力。这种此消彼长的市场认知变化,是港股快速企稳回升的关键因素。
主持人:近年来,海外机构投资人对于港股市场的配置是否有变化?港股的估值逻辑是否有变化?
王康宁:从我们接触的海外长期机构投资者来看,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确实在明显提升。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美国政策不确定性推动了资金再配置需求;二是需要为撤出资金寻找新的配置方向。但目前来看,大部分资金仍处于回流本土市场的阶段,真正进入中国市场的还不多,需要1-2个季度数据确认经济企稳。
港股市场结构正发生重要变化:南下资金持续流入使投资者结构更加多元化,改善了以往海外投资者主导造成的定价偏差,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我们始终保持稳定的估值体系,但在操作层面会适当考虑市场参与者变化。就毕盛投资的4Alpha框架而言,去年已进行前瞻性调整,减持防御型资产、增持成长型资产;展望未来,预计将维持当前配置结构:超半数配置成长型Alpha,其余为价值和周期型Alpha。这一策略基于对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判断,以及逆向投资理念的坚持。
主持人:逆向投资在业绩短期跑输市场时,如何反思和归因?投资人应该如何应对这段时期?
王康宁:在任何阶段都应保持复盘的习惯,并非仅因短期跑输市场才需要反思。面对逆风期,关键在于区分短期市场波动与策略有效性,并通过持续复盘优化决策流程。
在当前市场情绪持续低迷,整体风险偏好处于较低水平。若投资者确实风险承受能力有限,转向安全资产是合理选择。但当前可能并非最佳时机,投资本质具有反周期特性,在市场普遍规避风险时,适度承担风险反而可能获得更好回报。
就港股市场而言,目前存在大量估值显著低于内在价值的优质标的,我们建议投资者在当前时点保持耐心,适当克服从众心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布局。从长期来看,这种策略有望带来符合预期的投资回报。
还可输入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