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随着市场火热起来,焦虑的情绪也在不断上升。
热闹背后,大家最担心的是什么?是踏空本轮市场行情?
最近我们收到的很多问题是,主观多头和量化多头,现在买什么?谁更适合自己?
主观VS量化
从我们对市场的观察来说:一方面市场指数逐级创新高,大家的风偏以及情绪都在修复,入场脚步加快;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
另一方面,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量化产品相对主观,赚钱效应明显,这背后的原因也容易理解,我们看这个图:
2021年以来,主动型管理人组合的波动、回撤并不小,而这也是直观的决定了我们的持有体验。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2020.12.31-2025.8.15
不同的持有体验,本质上反映了不同策略有自己适应和不适应的周期。
回首2020年和2021年,是主观多头业绩与募资规模双重共振的一年,彼时资金的流入、情绪的高涨、部分持仓的同质化都加速了泡沫的破灭。而反观量化,依托于小微盘股的“贝塔”行情表现更佳。
我们再看一组国内指数的数据。
从2021年至2024年指数成分股的净利润总和变化来看,沪深300增长35.5%(不含金融股增长50.2%),中证800增长29.8%,而中证2000下降54.3%,万得微盘股更是大幅亏损。
利润在分化,分红也在分化。除了万得微盘股,其他指数成分股的分红总额都有所提高,沪深300(剔除金融股)分红更是提高超过一倍。
市盈率和股息率同样形成鲜明对比:沪深300分别是12.8倍和3.1%,中证2000是121倍和1.0%,微盘股更是-42倍与0.6%。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2021-2024
这说明了一个事实:股价与基本面之间是背离的。
往后看,这样极致分化的市场风格或会面临收敛、均值回归,而压制主观策略的几个核心因素,正在出现边际上的好转。比如基本面的改善,可能会让主观重新迎来机会。
市场用“快思考”赚钱
投资用“慢思考”布局
所以,回到眼下的情绪和环境,我们真正要问的不是“主观还是量化更好”,而是:在当下,我们该如何把握市场风格可能的切换?
其实,这很像《思考,快与慢》里说的,市场和人一样,也有“快思考”和“慢思考”。
当下赚钱效应好,大家用的都是“快思考”: 看到上涨就兴奋,追求快速获利。这种情绪驱动的市场,正是量化策略的主场,它像一把锋利的快刀,能高效捕捉这种趋势,所以短期表现强劲。
但作为投资人,我们不能跟着市场一起“快思考”。我们的价值在于“慢思考”——跳出短期的情绪波动,做好审慎的配置。这包括:
1、管理预期:投资者需要理解,快钱有风险,稳健才是长久之计。
2、称重而非择时:花更多精力去评估资产的真实价值,构建一个鲁棒(Robust)的组合,这样市场分化时咱也不慌。
3、主动出击:利用市场的波动,边际调整去提升组合的反脆弱性。比如,在市场都追逐量化时,我们去挖掘被低估的主观基金,或布局那些策略还不拥挤的资产,为未来的收益布局。
市场用“快思考”赚钱时,我们更要用“慢思考”为未来布局。
还可输入200字